成果名称:大宗淡水鱼类新品种引进繁育与养殖技术示范

关键词:①淡水鱼类 ②新品种 ③引进

成果类别:应用技术

第一完成单位名称:天津市西青区畜牧水产业发展服务中心

成果简介:

1.在北方地区首次引进异育银鲫“中科3号”、“浦江一号”团头鲂、芙蓉鲤鲫新品种,代替传统品种彭泽鲫、异育银鲫、团头鲂;开展了苗种培育、选育、繁养技术试验;进行了立体生态养殖技术示范,提高了良种覆盖率,起到了明显的增产、增效作用。

2.在北方地区开展规模化异育银鲫“中科3号”苗种繁育工作,自 2010 年以来,每年孵化异育银鲫“中科3号”水花数量在6000万尾以上,进行夏花和鱼种培育,为我区及周边区县广大养殖户提供了优质良种,良种覆盖率由原来的50%提高到 80%以上,每年养成示范面积在 2 万亩以上。

3.开展异育银鲫“中科 3 号”规模化早繁技术示范。利用工厂化车间设施,使用地热井的水源,保证车间水温在20℃以上,在3月下旬即可将亲鱼从室外池塘转到室内车间培育,开展苗种早繁和水花培育工作。由于采用工厂化车间设施、地热井作为水源,可抵御不良天气因素对育苗生产的危害,进行全天候生产,使生产计划能顺利完成。将繁育时间较原来提前10天左右,达到异育银鲫“中科 3号”水花提前下塘、延长了苗种生长周期,当年可培育出大规格鱼种和提高养殖产量,提高养殖成鱼的规格和经济效益。

4.通过大宗淡水鱼类新品种的引进与繁育,使本地区良种能够实现自给自足,有效避免了由于引种带来的各种病原微生物对养殖业的影响,实现使用自繁鲫鱼苗种的养殖户孢子虫、出血病发病率为零。

5.开展苗种孵化阶段预防异育银鲫“中科 3 号”受精卵水霉病的新型药物霉灵试验。使水霉病发病率大大降低,苗种孵化率由 60%提高到 90%以上。做法:在集卵网片上布卵吸水膨胀移至孵化池 12 个小时后,水温 22℃,使用新型药物霉灵浸泡 1 小时左右,剂量 20ppm,每 24 小时用霉灵浸泡一次,有效控制了卵水霉病的发生,大大提高了苗种的孵化率。

6.通过对实施单位进行底质清整,池堤膜护砌改造,复能力,使其兼顾养殖池塘生产、生态两种功能,实现了水资源的节能减排、合理循环利用。